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构建东北亚电影共同体的思考与建议

高端解读 2019-08-02 16:57:23 总第409期 放大 缩小
肖勤福/文(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一级研究员) 
刘正山/文(北京电影学院国家电影智库常务副秘书长)

基于历史文化基础和现实需要,东北亚地区日益成为一个区域性的命运共同体。适逢“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需要,构建东北亚电影共同体,推动区域电影发展,走出一条不同于好莱坞的中国电影“走出去”之路,具有战略上的必要性和现实的可行性。

一、东北亚日益成为一个区域性的命运共同体

由于地缘上的接近性,区域的脆弱性,以及文化上的同源性,决定了东北亚必然是命运共同体,比如福岛核电站事故引发的地区公害,就足以说明该地区的脆弱性。韩国也拥有大量核电站,朝鲜经济非常脆弱,那么,一旦地区发生冲突,后果不堪设想。这与冷战期间的格局,已截然不同。近期,韩国、朝鲜、日本等方面均在努力推进东北亚的和平发展,就是一个重要的表征。尽管存在重大不确定因素,但是,朝鲜与韩国已经签署和平协议、朝鲜的核试验基地也已平毁,朝鲜的官方和民间都希望以发展经济为优先。可以说,东北亚局势已基本稳定,未来变数趋小。

除了安全上,东北亚地区城市化的加速,人口的跨境流动在加强,正在形成一个东亚生活共同体。到2017年,北京、东京、首尔均已成为人口过千万的大都市。这些大城市的扩张,同样都带来住房、电力、供水、交通、医疗、公共卫生、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生态环境、垃圾处理等种种问题,东北亚各国民众越来越生活在一个共同的生活空间之中,各国社会之间民众的舆论、相互的碰撞都会影响领导人的决策,也为东北亚地区形势变化增加更多的同步性。

此外,新技术革命引领东北亚地区正在成为区域创新共同体。中国、日本、韩国都在加快技术创新。例如,中国在电子商务、人工智能领域快速发展;日本的无线电力传输实验室已经完成;韩国的半导体产业发展速度也很快。最终谁将引领地区发展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彼此创新能力的释放。所以,基于创新产业的竞争,在社交媒体、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物联网、新材料等领域,酝酿着新的发展因素。谁在新技术革命问题上落伍,恐怕在经济、社会、安全、文化等多个领域都很难跟得上形势发展,从根本上决定着各自对地区的影响力。

二、打造东北亚电影共同体具备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

美国著名学者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中提到:“由于现代化的激励,全球政治正在沿着文化界限重构,文化相似的民族走到一起,文化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则分道扬镳,以意识形态和超级大国关系确定的结盟让位于以文化和文明确定的结盟。”东北亚地区共同的文化基础使得他们走在了一起,使得东北亚电影一体化进程逐渐加深。

(一)打造东北亚电影共同体的历史基础

早期东北亚电影的交流,依国力和与西方接触的深度而显出由日本流向中韩的痕迹。中朝电影人很多有日本留学的背景。《定军山》的导演任庆泰曾赴日学习摄影技术,也习得“从传统文艺寻找到故事素材的资源”之诀窍。首部由朝鲜籍导演完成的电影《仗义复仇》(金陶山,1919)则明显受到日本连环剧的影响,其确立的美学风格延宕到战后。

二战时,随着东北亚局势日益紧张,东北亚间的电影交流逐渐密切而扭曲:一方面,日本军国主义推行意识形态的意图日益迫切;另一方面,日本先进技艺却助力于中国和朝鲜半岛电影美学的发展。

二战结束后,受制于冷战体制,东北亚电影交流也呈现出冰火之态。20世纪80年度以来,东北亚局势的改善激活了电影交流。20 世纪80 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国的几位第五代导演成熟期的多部大作,其背后均有日本力量作为推手,由此认为日本支持了中国第五代导演的成熟似无不妥。韩国金大中政府施行“文民政权”,尤其寄望于日本大众文化的刺激,成立“韩日文化交流政策咨询委员会”。卢武铉政权承此路线,日本电影逐渐在韩全面解禁。1992 年中韩两国正式建交,签署《中韩政府文化合作协定》,出现了一大批合拍片。

(二)打造东北亚电影共同体的现实条件

东北亚以中国为核心结成了共通的东方(儒家)文化根基。自20世纪末以来,东北亚电影交流趋于正常化和市场化以来,显现出了对彼此的高度包容性。除通过正常渠道引进并公映对象国影片之外,还通过各种电影节展,扩大在对象国的传播,拓展市场空间,为建构东北亚电影共同体筑下较为融洽的市场氛围。比如,在全面开放(没有进口配额)的日本电影市场中,除美国电影外,华语电影和韩国电影排在外语片进口量的前两位。

除了文化地缘优势,好莱坞的全球霸权,促使东北亚各国萌生出各自的民族电影生态,也使得近十年来东北亚电影文化呈现出迫切、多向度交流的趋势,累积出联结日益紧密的东北亚电影氛围。一是通过共同举办电影节营造联结气氛。如上海电影节和东京电影节分别开辟日本电影周单元和中国电影周单元,韩国和中国每年交替在对方国举办电影节,中日韩电影论坛和合作交流活动等频繁举办,均意在培育共同的东北亚电影话语体系。二是深度运作电影项目。比如,中日韩一改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以合拍为主的合作方式,合作手段更加多元。投资方面,由日本单向投资转变为中日韩共同投资,如北野武投资贾樟柯,日韩共同投资《真实物语》等;内容合作方面,由前期主创合作扩展到从策划至后期合成等各个方面;版权合作方面,增加了购买版权、IP 改编等方式。

基于现实的考量,东北亚孕育共同的电影文化成为可能,其共同的文化源泉、历史交往和美学取向,也已经成为近些年东北亚合拍或合制电影的心理根基和题材库,形成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东方美学电影。

三、政策建议

(一)从战略高度重视东北亚电影共同体建设

当前东北亚各国亟需达成区域共识,以未来为着眼点,谋划东北亚电影一体化发展的大局。由东北亚各国政府共同发挥核心作用,建立东北亚电影共同体,打造一体化合作框架,建立互惠互利的东北亚电影市场。东北亚电影共同体可以定义为“东北亚地区各国在电影上互相合作、互相融合、实现电影一体化的制度化组织”。构建东北亚电影一体化发展格局,消除误解,减少摩擦与冲突,充分释放东北亚电影一体化带来的机制活力。尤其是各国要建立起真正的互信关系,打破东北亚电影业的政治、市场和文化隔阂,再度实现“以民促官”,增强区域政治稳定,促进东北亚电影从功能性合作进步到制度化合作新阶段。

(二)打造统一平台,深度整合东北亚电影

一是推动各国进一步开放,打通电影进出口、发行放映和窗口期的绿色通道。推动东北亚电影产品在区域内的流通解除或适当解除配额制,对对象国电影的生产、发行、放映等互相给予国片待遇(包括所有合乎相关法律法规的进口片)。

二是在各国间打造统一平台,深度整合电影产业的要素禀赋。统合东京、北京、上海、釜山、香港五大电影节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其交易、交流、交汇作用。对东北亚电影的艺术创作探索、产业链建设发展、人才教育培养等进行整体规划,促进区域电影业的质量提升。定期召开东北亚电影共同体发展联席会议,共商电影合作。

三是加强原创,促进电影高新技术的多元合作。采取多种方式,拓展以电影、动漫为核心的内容产业合作,联合开发优质IP,加强电影高新技术在拍摄、装备、放映等环节的研发和运用。

(三)立足地缘,加强区域协调,孵育电影共同体

一是建构共融共通的东北亚电影文化。以东北亚电影历史碰撞和文化交融为积淀,打造东北亚电影文化形象,对美学诉求求同存异,打破国民性的固有思维,提升电影的艺术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依托电影文化的深入交流,缩短东北亚民众间的心理距离,共谋区域电影业发展大局。

二是发挥东北亚各国的能动性和优势。中国需要、也有能力在促进区域电影共同体建立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日本在电影文化与科技相融合方面也可因其成功经验而持续影响中韩。韩国作为亚洲国家文化创新的新引领者,也可发挥在电影艺术、营销、特效创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是建立健康、完善的东北亚国际电影市场规则体系。电影共同体离不开制订新的、适用于东北亚电影市场发展的国际电影市场规则体系。可按照东北亚电影发展趋势与规模,制定相应的国际电影市场规则体系,为东北亚电影一体化发展形成制度保障。

四是构建东北亚各国间电影共同体的跨国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充分酝酿和磋商,确立东北亚各国之间定期举行的联席会议制度,作为构建东北亚电影共同体的跨国协调机制,其秘书处作为常设机构,负责日常工作,同时可设立各种专委会,各司其职,开展各个方面、各种形式的交流和合作。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