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率先走出疫情直接冲击的中国,2020年5月召开了“两会”。作为了解中国发展政策走向判断的重要窗口,“两会”关于中国应对疫情冲击和后疫情时代的发展挑战提出了中国方案,明确了中国应对发展挑战的重要方向。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第二大经济体,多年对全球增长贡献率高达30%以上的中国,中国关于应对后疫情时代的发展举措给世界经济的重启和恢复注入了信心,也将给全球的抗疫带来了希望。
抗疫与经济建设重启需要“放下包袱开动机器”。毛主席语录中有一句话叫做“放下包袱和开动机器”。这是1944年4月12日毛泽东作《学习和时局》讲演时的一句话。并具体指出“所谓放下包袱,就是说,我们精神上的许多负担应该加以解除。有许多的东西,只要我们对它们陷入盲目性,缺乏自觉性,就可能成为我们的包袱,成为我们的负担。”“所谓开动机器,就是说,要善于使用思想器官。”毛泽东的这次讲话时针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和变化特点,希望我党在革命路线的方向性选择上实事求是看待问题并达成前进共识,团结一致向前看。1945年5月31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发言中也指出,“我们要提倡想各种问题,多思多想,开动机器,开动脑筋,还要放下包袱,精神解放,轻装前进。”从概念看,这里的“包袱”是思想负担,从发展挑战角度看,“包袱”也是国家和政府发展中面对的现实挑战,是对集中精力开展社会经济建设的制约或妨碍因素。
放下包袱开动机器既是统一认识也是真抓实干。在非常时期,凝聚共识一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革命和建设能够不断化解风险,走向成功的有力武器。从发展经验看,无论是应对突发性重大传统安全事件,还是应对突发非传统安全事件,确保生产秩序的有序开展,都是任何国家的政府都高度关注的事情。如果在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中,不能有效重视生产的组织,“小事情”也会发酵成为“大事情”,人类历史上类似的事件比比皆是。在和平时期,是否“背着包袱”则直接影响到发展政策选择的成效。从中国一直高度重视社会经济生产角度看,“开动机器”也可以理解为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客观认识规律指导制度建设和社会发展。从中西经济发展经验比较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计划”性,所反映的正是对盲目性的规避,体现的是政府指导经济发展的自觉性。在全球疫情仍在很多国家没得到有效控制背景下,如何既要抗疫又高度关注尽快恢复生产秩序,是摆在多国面前的现实困境。由此,毛泽东的这句经典语录无疑是执政党和政府在面对困境时学习的重要思想。
放下包袱开动机器反映中国抗疫和重启生产的经验。首先,面对疫情冲击,中国共产党党和政府的声音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习近平主席多次重申“不惜付出很高的代价,把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我们办事情一切都从这个原则出发。”这种对普通民众生命健康高度关注的态度决定了党和国家在抗疫过程中的不计代价全力以赴和成效。骑在人民头上喊我多伟大的人和政府总是要被人民摔垮,而那些视人民健康和福祉为第一要务,甘于给人民当牛马的人和政府,则会被人民永远记住。其次,面对困难和风险,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首先想到的是发展水平的不高,重视通过自身努力来实现对发展制约的突破。并强调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国际发展环境下,要集中修炼内功,补短板产业、重启低碳经济提升经济活力。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也指出“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主要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我国发展面临风险挑战前所未有,但我们有独特政治和制度优势、雄厚经济基础、巨大市场潜力,亿万人民勤劳智慧。只要直面挑战,坚定发展信心,增强发展动力,维护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当前的难关一定能闯过,中国的发展必将充满希望。”
放下包袱开动机器必须正确面对发展挑战并避免政策失误。发展政策失误带来的危害性是巨大的。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而言,政策失误带来的危害不仅在于政策本身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在于恶化了国际合作环境,甚至成为国际竞争的牺牲品,可谓教训惨痛。在多数发展中国家,受资金、技术、市场等多种因素制约,开展畅通的国际合作一直以来是维护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拥有这些发展动力要素则长期一直由率先通过全球霸权手段取得较快发展的发达国家所掌握。由此,获取和维护正常的国际经济合作首先要摆脱霸权的影响,要避免发达国家主导的政治议题影响同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经济合作。理性的发展经验是,对发生的特定的带有政治抹黑、甩锅、挖墙脚性质的政治议题不应该影响政府推动各国、各层面经济合作的障碍,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包容性增长作为第一要务来抓。
放下包袱开动机器体现的是中国的制度底气。在抗疫和后疫情时代的经济重启中,中国的底气从哪里来?归根到底应该是中国的制度优势。这种优势体现既在于不惧抹黑;也在于对发展竞争保持清醒。毛泽东1955年《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中就指出:“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总是要伴随一场大喊大叫的,这就是宣传新制度的优越性,批判旧制度的落后性。使我国五亿多农民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这样一种惊天动地的事业,不可能是在一种风平浪静的情况下出现的,它要求我们共产党人向着背上背着旧制度包袱的广大的农民群众,进行耐心的生动的容易被他们理解的宣传教育工作。”至今日,中国“危害论”仍不断,压力会让中国人更团结。过去,当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备受干扰时,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中“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反映了中国革命成功和新中国初步建设的自信;今日,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中的“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则在告诉我们,当前的中国正沿着社会主义制度道路的自信,有勇气和能力来应对内部发展挑战和外部风险。
高质量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体现的基本要求。从制度经济看,出现“中等收入陷阱”现象的国家,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资本主义市场条件下寻求发展遇到的困境。一方面,完全依靠市场不可能照顾到全民和均衡的发展。另一方面,依靠自由市场经济也不可能在国际市场环境下的取得发展瓶颈的突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创建无疑是为现代国家经济评估和管理提供了重要手段工具。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过度依靠市场手段单一追求增长率带来的反社会进步。在一些发达国家,当市场猪肉供大于求时,为了保持猪肉价格,大量生猪被扑杀掩埋。这对于不少吃饭靠救济的人而言是反人道的。因此,数据的增长应该让位于人民的切实发展,发展的质量在于一国生产力的提高和民众生活的真正改善。在中国,当人均规模经济迈上1万美元的台阶的时候,却有6亿人月收入低于1000元人民币,发展的不平衡是显而易见的。十九大指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发展不唯GDP论表明中国的发展方向更加科学。2020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应对当前发展需要,政府将推动消费回升、扩大有效投资、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正如习近平主席在宁夏调研所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
放下包袱开动机器应该成为新时代世界共有的发展思路。站在21世纪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或许我们很难理解几百年前不同地区或国家治理、生产、生活的“特殊”方式。或许几百年后的人很难理解当前一些国家的“霸道”做法。历史不会重复,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讲“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要避免历史上不断发生的重大悲剧,人类必须立足于21世纪的发展环境去思考变革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将辩证唯物主义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了发展问题上能够引领潮流。一方面,就国家发展道路方向看,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另一方面,新时代的中国强调坚持创新引领新时代中国发展。正如中共十九大报告所讲,中国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让发展更有质量,让治理更有水平,让人民更有获得感。中国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在当前疫情下,作为世界产业大国,中国强调恢复经济全球需要携手合作,将立足于稳定产业链、通过开放合作和创新打造新的增长点,这将为抗疫和后疫情时代的世界经济重启带来新的动力。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