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海南自贸港能取代香港吗

高端解读 2020-07-17 11:32:55 徐谨/文 总第426期 放大 缩小

2018年4月13日,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宣布了一件大事: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

2020年6月1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公布,自贸港建设拉开序幕。海南省又一次迎来了高光时刻。

如何看待这一消息?海南自由港,能否解决中国当下的诸多困境?

出台背景

从目前政策全文来看,《海南自由贸易港总体方案》被总结为60个政策亮点,除了部分产品零关税,在税收优惠、人才吸引、通关便利、“极简审批”、跨境服务、金融业开放等方面都做出明确规定。

具体条文落地,还需要各部门的配合。如果站在全国一盘棋的局面,为什么要设立海南自贸港?理由很多,但是更关键的理由,显然是以此推动进一步开放。

在2020两会期间,值得注意的是,外资和外贸,一起被定为基本盘。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及:

“积极利用外资。大幅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出台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开放自主权,加快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在中西部地区增设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增加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

很明显,这是“以我为主”的思路,来对抗反全球化逆流。问题在于,自贸区能否带来本质改变?

从自贸区到自贸港

从自贸区到自贸港,虽然都是自由贸易,一字之差,背后却代表了海南所承载的希望,分量不轻,这被认为是下一个新加坡或者下一个香港。

先说,自贸区的意义,本来在于延续中国改革开放中的特区含义,发挥先行先试,探索可复制的经验。

从2013年上海自贸区开始,中国进入自贸区遍地开花的时代。中国自贸区有多少?截止2019年,有18个。目前的趋势,沿海地区,基本都有自贸区,而且向中西部扩展。

可以说,自贸区已经不是稀缺品,自贸港才是。海南自贸港的出现,可以看做对自贸区的迭代。其出现的时机,也耐人寻味。

中国目前最大的自贸港,显然就是香港。2020年5月30日凌晨,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香港政策变化,“将采取行动,取消香港作为中国一个单独的海关和旅游地区所享有的优惠待遇”。

这意味着,香港的独立关税地位面临威胁,而美元与港币的自由兑换也可能遭遇困境。如此一来,香港遭遇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角色危机。如此情况下,骤然崛起的海南自贸港,是否能承担起香港的角色?很难。

香港的意义

回顾改革开放历史,香港的经济与流行文化,曾经影响了内地一两代人。

在80年代TVB电视剧中,内地人初到香港,往往什么都新鲜,大陆人也往往被叫做“阿灿”,暗含没见过什么大世面的意思。90年代后,内地经济起飞,香港则经历了金融风暴以及各类动荡,不少人北上内地谋生,一些香港人也开始自嘲为“港灿”。

从“阿灿”到“港灿”,这是中国经济崛起的大背景。在内地不断赶超之下,香港的定位也开始重新动摇。单单从数值看,香港正在相对落伍。以GDP为例,2019年深圳市GDP接近2.7万亿元,而香港GDP约为2.5万亿元人民币。但是,这是否意味着香港的地位,不再重要呢?众所周知,香港曾经几乎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唯一桥头堡。香港的意义,不仅仅是吸引了多少外资,带来多少技术,更重要的,香港是中国与世界的链接。

曾经,香港只是中国边陲之地,贸易、金融、资本、人力、制度、历史、时代,诸多造化,成就了昔日的香港东方之珠的辉煌,可以说这是幸运,也是偶然,很难复制。

香港的特殊性,正如外交学院施展教授所言,香港的意义在于香港重要的二元性,

“一方面,它是中国这个大陆法国家不可分割的领土;另一方面,它又和整个海洋世界分享着同样的普通法秩序。这样一种二元属性使得HK成为中国连接世界的枢纽,其作用在中国内部独一无二,无可替代”。

换言之,香港的价值恰在于,它是一个“他者”——拥有不同于内地的特征,正是由于这一“他者”的角色,它才能完成所有内地城市无法完成的功能,即将内地与西方连接在一起。

回到现实,无论海南港,还是天南地北继续落地的自贸区,对于当地经济,可能有不少想象空间,能带来一波波投资概念甚至炒作机会,但是如果放在整体格局上,他们定位初衷就与香港不同,将会更为强调中国特色。因此,与香港有序合作而不是无序竞争,将是皆大欢喜的局面。

有容乃大

一切,还是应该回到定位问题。

正如李克强总理在两会的表达,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一方面人均年收入是3万元人民币,但另一方面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从经济学而言,人均GDP才是最为重要的增长指标,对于中国来说,道路还是很漫长。

底层的贫穷,也许超出多数精英的认知,中国并不是只有一线城市的光鲜亮丽。疫情,是一次刺破泡沫的机会,不仅终结了镀金时代的想象,也揭示了贫富差距拉大的现实,未来意味着一个软阶层社会的到来。

中国的广博,也许就体现在一方面能容得下月均收入也就1000元的6亿人,另一方面也能容纳下香港的二元性。对外开放对内改革,将是中国对抗逆全球化的终极道路。中国之大,体现在能容纳香港,而世界之大,也希望能够容纳中美。

一个重大战略决策

为何选择海南建设自贸港?因为海南很特殊。

习近平指出,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地理位置独特,拥有全国最好的生态环境,同时又是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具有成为全国改革开放试验田的独特优势。海南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中具有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

海南还有很多独特之处,比如海南管辖我国2/3的海洋面积,是中国唯一热带岛屿省份,海南还是育种圣地,袁隆平说杂交水稻能成功,一半功劳在这里。对海南的生态环境,习近平曾引用苏东坡“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飞泉泻万仞,舞鹤双低昂”的诗句来称赞。

2018年4月23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逐步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释放深化改革开放强烈信号。

刚刚出台的《总体方案》特别指出了自贸港建设的大背景: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更大的逆风和回头浪。在此情况下开展自贸港建设,再次释放了扩大开放的强烈信号。

中央如何考虑的?总书记的最新指示里就有答案:在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是党中央着眼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新时代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件大事。

中国向世界再次宣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需要中国,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两年的战略部署

从经济特区到自由贸易试验区,再到自由贸易港,海南的发展离不开中央大力支持。

2018年5月,中央成立推进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领导小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担任组长。中央政治局常委挂帅,透露了中央支持海南的决心和力度。

2018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5个和海南相关的文件,并指出要做好各项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尽快把四梁八柱搭建起来。

2019年新春伊始,海南省委书记刘赐贵马不停蹄地率团去了三个地方:阿联酋、新加坡和香港。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地方有一个共同的标签——自由贸易港。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恰恰是海南的短板。30年前,海南建省,“十万人才过海峡”;当前,海南自贸港建设徐徐展开,全国干部再度奔赴“天涯海角”。

据报道,2018年7月,海南从中央单位和6个省市自贸区引进了44名干部赴琼挂职。

2019年8月,中组部、国家发改委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海南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实施方案》,当年10月,已有来自中央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国有金融机构等130名干部到海南赴任。

2020年5月底,韩正再赴海南,跟他一起的,还有胡春华、何立峰和推进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部门负责人。此行目的就是推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开好局、起好步,向党中央交出一份合格答卷。

要成熟一项推出一项

改革开放40多年实践,证明经济特区的做法是成功的。习近平总结为两个作用、一个贡献,即在体制改革中发挥了“试验田”作用,在对外开放中发挥了重要“窗口”作用,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自由贸易港是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支持海南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改革开放重大举措。

如何建设海南自贸港?

中央在《总体方案》里强调,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

——到2025年将初步建立以贸易自由便利和投资自由便利为重点的自由贸易港政策制度体系;

——到2035年成为我国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自由贸易港。

此次《总体方案》公布后,很多媒体用了“不同寻常”、“力度空前”、“超乎想象”来形容,央视焦点访谈对方案内容进行专题解读,“零关税”、“非禁即入”、“10万离岛免税购物额度”等政策引人关注。

美好的“蓝图”已经绘就,怎样变成“实景图”?

关键时刻,习近平再次强调了“钉钉子精神”,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成熟一项推出一项,行稳致远,久久为功”。

风从海上来,潮起海之南。海南,改革开放脚步不停。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