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2018年3月17日,见证过无数次历史性时刻的人民大会堂,迎来了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首次国家领导人宪法宣誓。75字的铮铮誓言,凝聚了习近平总书记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庄严承诺,彰显大国领袖许党许国、爱民为民的殷殷深情,引领全面依法治国铿锵前行。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国法治建设经受住了大考,为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疫情防控的新实践也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2020年2月5日,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发表重要讲话,对依法推进疫情防控、提高依法治理能力作出战略部署。《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一文,是总书记这次重要讲话的一部分,主要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从两个方面作出部署:
一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夯实中国之治的制度根基;
二是坚持顶层设计和法治实践相结合,提升法治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效能。
这篇重要文章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鲜明问题意识和目标导向,深刻论述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对国家治理的重要作用,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更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明确目标任务,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了科学遵循和强大动力。
开启法治建设新时代
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的民法典高票通过,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正式生效……在党的领导下,一批重要领域法律法规制定出台,一批法治建设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举措取得重大进展,一批事关全面依法治国全局的制度设计、实践创新成果逐渐形成,不断开拓全面依法治国新境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长治久安的战略全局高度谋划法治,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践行法治,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将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法治建设宏伟蓝图徐徐展开。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全面加强,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备,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司法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法治社会建设迈入新阶段,法治服务保障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地位作用有力彰显,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有力法治引领,筑牢了坚强法治保障。
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在根本上靠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掌握大势,亲自担任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主任,多次主持召开一系列重要会议作出重大部署,定方向、定规划、定举措、抓落实,为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谋篇布局、擘画蓝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党的十九大将全面依法治国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推动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上升为宪法规定;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加强了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作出专门部署,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更加彰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顶层设计,对治国理政的驾驭更加成熟稳健,确保法治中国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全面依法治国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指示批示,全面回答了为什么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什么是全面依法治国、怎样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阐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内涵要求、方向道路、工作布局、基本任务和原则要求等。2018年8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坚持加强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处理好全面依法治国的辩证关系;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这“十个坚持”,高度概括了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核心要义,蕴含着对依法治国的深邃洞察和深入思考,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是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伟大的事业离不开坚强的领导核心。实践证明,正是有习近平总书记的高瞻远瞩、领航定向,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法治中国建设才能锚定航向、把握主动,铸就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鲜明航标,引领全面依法治国航船劈波斩浪、扬帆前行。
筑牢法治保障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凝聚着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是制度之治最基本最稳定最可靠的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在法治轨道上坚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法治建设格局清晰成型、效力日显,始终是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坚强引领、可靠保障。实践证明,通过宪法法律确认和巩固国家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并运用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保障了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稳定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每向前推进一步,法治建设就要跟进一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全面部署。在这篇重要文章中,围绕“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从五个方面提出要求。
一是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党的领导是我们的最大制度优势,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载入宪法总纲,进一步明确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地位。如何在法治实践中落实好党的领导?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点要求:一是进一步推进党的领导入法入规,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转化为法律法规,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规范化。二是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强化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观念,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
二是用法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属性,必须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使法律及其实施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使法律及其实施有效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力。
三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抓手,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完善法律规范、法治实施、法治监督、法治保障和党内法规体系,汲取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精华,吸收借鉴人类法治文明有益成果,坚决抵制西方错误思潮错误观点影响,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四是更好发挥法治对改革发展稳定的引领、规范、保障作用。改革发展稳定,离不开法治护航;经济社会建设,需要法治保护;百姓平安福祉,靠的是法治守卫。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保障作用,以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检验法治建设成效,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逐步实现国家治理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法治化。
五是建设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得其法而不得其人,则法必不能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队伍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研究谋划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和法治队伍建设长远规划,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推动东中西部法治工作队伍均衡布局,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立良法,更要谋善治。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还就落实好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几份文件,提出明确要求。对《关于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的意见》,总书记强调,要抓好改革任务落地见效,真正“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提高司法公信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对《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意见》,总书记指出,要教育引导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积极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对《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方案》,总书记提出,要落实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方案,优化行政复议资源配置,推进相关法律法规修订工作,发挥行政复议公正高效、便民为民的制度优势和化解行政争议的主渠道作用。
提升治理效能
提升法治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效能,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着力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抓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个总抓手,紧紧扭住提升法治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效能,坚持顶层设计和法治实践相结合,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明确政府权责边界,推动“放管服”改革落地见效;加强产权司法保护,营造风清气正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法治中国建设释放出日益强大的创造力和生命力,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夯实根基,法治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效能得到极大提升。
当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法治建设也面临着新的目标任务。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法治建设的中长期目标提出明确要求和重要原则,“要统筹考虑国际国内形势、法治建设进程和人民群众法治需求,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相协同”,并就“不断完善顶层设计,不断创新和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提出四项重点任务。
一是加快建立健全国家治理急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随着时代发展和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对科学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要在坚持好、完善好已经建立起来并经过实践检验有效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前提下,聚焦法律制度的空白点和冲突点,统筹谋划和整体推进立改废释各项工作,加快建立健全国家治理急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
二是努力提升执法司法的质量、效率、公信力。“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执法司法公正高效权威才能真正发挥好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效能。全面依法治国,必须紧紧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来推进,把公平正义作为执法司法工作的生命线。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要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努力提升执法司法的质量、效率、公信力,更好把社会主义法治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三是让法治成为全民信仰。“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引用卢梭的这句话深刻阐明:法律要发挥作用,需要全社会信仰法律。在这篇重要文章中,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法治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只有全体人民信仰法治、厉行法治,国家和社会生活才能真正实现在法治轨道上运行。”针对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总书记极具针对性地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强化法治意识,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做制度执行的表率。二是加大全民普法工作力度,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夯实依法治国社会基础。三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完善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加大对公德失范、诚信缺失等行为惩处力度,努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社会秩序。
四是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结合历史和现实,阐明了中国力量、中国担当。看历史,总书记指出,“60多年前,我们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支持,成为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看现实,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受到各方普遍欢迎和高度评价,被载入联合国一系列决议”。基于此,总书记明确提出,要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的法治蓝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更是一场深刻而重大的社会变革。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必将护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起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