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绿色拥抱鄂尔多斯

特稿 2020-12-16 15:17:35 本刊记者 张五四/文 总第433期 放大 缩小

印象里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遥远与荒凉。近到鄂尔多斯,虽然刚进入冬季,绿色依然满目,林草仿佛似天降,城市里一下子长出来许多树。走不远,就是一处园林,或者干脆就是一片自然林带,建筑物就藏在绿色里。绿色的拥抱,给这个干燥的城市带来了生机。

护林员王怀亮和他的搭档老张,也许是最能感受绿色的人。对绿色的敏感度,他们也许体会更深刻。

20多年前,王和张前后脚进入了护林员队伍里,他们守望的林子也连在一起,大约有几万亩。说是林子,其实差不多都是沙柳。王说。都不高,一篷篷也就一人多高,长在一个个高高低低的沙丘上。王说,如果没有它们(沙柳),这里就是寸草不生的沙漠和戈壁滩。香港《瞭望中国》记者与他们爬到一个最高的沙丘上,王指着远处一个村子说,他和老张的家,就在那里。小时候每天那风沙大的,天天不停地刮。就在家里吃饭,从碗里总会吃出一些沙子,即便是住房,也常常一夜之间被黄沙掩埋,出去还要清理沙子。后来,政府号召和组织人们年年种沙柳等灌木林,才有了今天的绿色和蓝天。

每天,老王和老张从家里开车出来,把车停在路边,就进入了沙漠里,一天两次巡山。几万亩面积,一眼望不到边。他们有固定的瞭望沙丘,即使这样,每天走多少公里,他们无法计算。都习惯了,就不管它了,这就是工作。俩人说。对于这样一座处于荒漠化之中的城,护林可能比种树更为重要。管护工作是我们的重中之重。市林草局局长韩玉飞说。鄂尔多斯市上上下下时刻牢记习总书记提出的“像保护我们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的嘱托,把管护工作始终放在环境建设和管理的首位。

近些年来,鄂尔多斯市先后荣获“全国林业信息化示范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荣誉称号,并成为中国西部荒漠地区以人工造林建成的国家森林城市。去年6月,市林草局还荣获了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受到了习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著名作家肖亦农曾经在这里当过建设兵团战士,他历时3年,一直在苦苦寻找记忆中的毛乌素……

后来,他写的长篇报告文学《毛乌素绿色传奇》荣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肖亦农慨叹:我再也找不到那时的毛乌素沙漠了,也许它只留在鄂尔多斯人的记忆里了。

千千万万播种绿色的人中,除了有一个基层干部王果香,带领群众治沙种树不停步,“种树种到联合国”,应邀在联合国大会上介绍种树治沙经验。还有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殷玉珍,不到20岁就嫁到了这里,家就安在了毛乌素沙地腹地,鄂尔多斯市乌审旗萨拉乌素嘎查,一个人们都叫井背塘的地方。

一直以来,人们对毛乌素沙漠最典型的认识,就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几乎每天的天,都被黄沙搅得分不出个天。井背塘的人忍受不了这样环境,慢慢都走了,只留下殷玉珍一家了。

没有人说话。有一次,有人从殷玉珍家门前路过,沙地上留下一行清晰的脚印,她如获至宝,竟然用脸盆将脚印扣起来,闷得实在不行了,就去看看这个外来人的脚印。

“宁让种树累死,也不能让风沙欺负死!”从1985年开始,种树治沙就成了殷玉珍唯一的使命和追求。30多年过去,在她的家里,还能看见当时种树的磨短的4根铁钎,见证了那句老话“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她和丈夫已经种树治沙6万多亩,建成了“海市蜃楼”般的沙海庄园。

岁月让殷玉珍变化,而昔日的毛乌素沙地,也在变化。樟子松、沙柳、柠条等适宜环境种植的林木,都已经发挥作用。

鄂尔多斯,是全世界都在关注的荒漠化城市。种什么树?怎么种树?十分需要一个科学的态度。政府主导与民众参与相结合,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法律约束与政策激励相结合,重点突破与面上推进相结合,讲求科学与艰苦奋斗相结合,治理生态与改善民生相结合。成功走出了一条防沙治沙的“中国式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荒漠化防治取得显著成效。”近10年来,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3个监测期均保持缩减态势。“十三五”以来,全国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880万公顷。国际社会纷纷点赞:“世界荒漠化防治看中国!”

殷玉珍种树虽然早已远近闻名,自己还是全国劳模和治沙女杰,但她仍然种树不止,就如“愚公移山”。今年春季,她带领50多名农民工,又种下了2000多亩樟子松。“耽误不得(指种树)。”殷玉珍说。

临近的陕西省定边县也处于毛乌素沙漠里,有个叫“狼窝沙”的地方。也有一个农民石光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就开始尝试造林治沙。1984年,国家鼓励个人承包治沙的政策出台后,他带领妻儿,把家搬到沙区,和乡政府签订了承包治沙3000亩的合同。经过几十年艰苦努力,与鄂尔多斯治沙行动遥相呼应,石光银与他的乡亲们也营造出一道绿色生态屏障。

毛乌素沙漠横亘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陕西榆林市、宁夏盐池县。一代代治沙人扎根荒漠、造林绿化,一步步遏制住肆虐的风沙。

因为绿色的增加,即将“握手”的毛乌素与库布其沙漠,已经渐行渐远……

从中国地图上看,库布其沙漠是一条长近400公里、宽5~65公里的沙带,自西向东横亘在阴山南麓、鄂尔多斯高原北缘,被称为我国第七大沙漠。

在鄂尔多斯境内,库布其沙漠主要分布在杭锦旗、达拉特旗、准格尔旗等5个旗区。过去,这些地区沙漠里植被稀少,风沙肆虐。当地一句顺口溜概括道,“地不打粮、畜无草,做饭取暖没柴烧”。

经过近70年治理,库布其沙漠不再移动,并出现绿色生机。党的十八大以来,沙区干部群众践行生态文明思想,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要求,从单纯治沙转为治用结合,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产业,昔日的不毛之地正变成绿色发展的“金山银山”。

杭锦旗巴音温都尔嘎查位于库布其沙漠北部。2014年以来,水利部门统筹防凌和荒漠治理,每年在黄河凌汛期向库布其北部的洼地分凌引水,至今已在沙漠中,逐渐形成近60平方公里的湿地。这在过去,想都没有想过,每年凌汛期间,只注重防凌防汛,水就白白流失。现在两不误,既防凌汛又营造水上的“金山银山”。

湿地里引养的螃蟹生长良好,沙漠温度高,天气还没有上冻。来到一个个大小湖边,成群结队的螃蟹就在你脚边爬来爬去。“今年捞了3万多斤商品蟹,卖得不错,四两规格的批发价在每斤50元左右。”入秋以来,51岁的牧民那仁满达呼和儿子呼斯勒图格外忙碌。

那仁满达呼家有8800多亩牧场,过去近半被低矮的沙丘盘踞,分凌后出现了1000多亩水面。眼看着水面越来越大,他琢磨着养点什么。2017年,他试投了一批蟹苗,一年多后卖了近10万元。“养一年半就能出售,去年6月新投了28万元的蟹苗,预计今年毛收入接近80万元。”

近几年,库布其沙漠湿地里已经建起多处螃蟹、鱼虾养殖场,品种也不断丰富,由于水质天然纯净品质高受到市场欢迎。

目前,库布其沙漠治理面积已超过6000平方公里,其中绿化面积达3000多平方公里,沙漠里形成连片成带的绿洲,耕地牧场不再受流沙侵袭,草木多了,饲草料丰富了,特色农林牧渔等产业也蓬勃发展起来。

“金山银山”的效应,不仅仅体现在水上,沙地果树村村都有。沙果、葡萄、西瓜等,随处可见。特别能体现效益的沙棘树,更是“种”到了千家万户。

达拉特旗白土梁林场建于1958年,面积达20.94万亩。过去,这里植被覆盖率不到10%,到处是流动沙丘。经过治理,目前森林覆盖率达到76%,到处是茂密的林木和平整的农田。过去种树为卖树,单一的经营思路跟不上发展形势。现在,林场探索发展特色生态产业,已种植沙棘、桑树、枣树等果林1万多亩,林间种植麻黄、艾草、苍术等药材和苜蓿、燕麦等饲草1万多亩。“既能固沙,还有经济效益。挺多著名的中药、饮料企业采购我们的产品,供不应求。”

近期,白土梁林场又在试种一批药材、饲草和观赏树品种,力争几年内将特色种植面积扩大到5万亩。

达拉特旗道劳村的康泰仑牧场,以养牛为业,每年养牛都在上万头。当地这样的牧场已经建了3处。就是有了政府在周边沙区建了达3万多亩饲草地,年产苜蓿等饲草2万多吨,才形成集沙地治理、饲草种植、养殖和乳制品加工为一体的产业链。

这里的甘草、沙地瓜果、牛羊肉等,远近闻名,很受人们喜爱。獭兔、鹌鹑等特色养殖规模日益壮大,沙柳苗远销宁夏、甘肃、新疆等地……沙地经济所带来的效益,让人们治理沙漠的信心和动力更足。

仅达拉特旗,现已建设优质饲料地200多万亩和一批奶牛、肉牛养殖基地,每年利用灌木枝条养殖獭兔近500万只、生产食用菌150多万斤,在沙地上种植枣、沙棘、枸杞等经济林近2万亩。

沙漠光伏发电应用,对于领跑沙地经济也起到了巨大作用。“光伏板角度调整、清洗均自动完成,每天能发电400多万千瓦时。”达拉特旗一处基地这样介绍说。

达拉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位于库布其沙漠东南部,现有中广核、华能、中电投等7家能源集团参与建设,规划容量200万千瓦,占地10万亩。2017年1月启动以来已完成投资60多亿元,建成并网100万千瓦,每年可发电20多亿千瓦时,成为全国最大的沙漠集中式光伏发电基地。

沙漠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度高,是一类太阳能资源区,加上沙漠里村庄、人口极少,不涉及占用耕地、林地和牧场,征地成本低,太阳能开发条件得天独厚。通过应用新技术,达拉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的发电效率提升15个百分点,与火电厂相比,全部建成后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320万吨、粉尘90万吨。特别是基地采用“林光互补”建设模式,在南北两侧建设沙障和乔灌结合的锁边林,基地道路两侧种植杨树、柳树、樟子松林带,光伏板之间则密植黄芪、黄芩、甘草、苜蓿、沙打旺、红枣等沙生药材、牧草和矮化经济林,实现治沙、清洁能源开发和生态经济发展多赢。已种植沙障1.75万亩、防护林0.3万亩,药材、经济林等植被1万多亩。随着植被增多,这里正在规划建设肉牛养殖和工业旅游项目,目标是建成20万亩有机农林种植基地和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的沙漠研学教育基地。

目前,库布其沙漠里已经建起3个大型生态光伏发电项目,建成规模近200万千瓦,新落地的项目不断增多。“光伏+生态”开创了治沙用沙的新模式,也给当地农牧民带来增收的机遇。

杨凤祥是杭锦旗独贵塔拉镇杭锦淖尔村人,2018年,他与亿利集团签订协议,在生态光伏发电站的光伏板下发展特色养殖,目前养殖着80多只羊和700多只鸡、鹅和大雁、大鸨等禽类。

上面利用太阳能发电,下面搞养殖,杨凤祥今年共出售羊和禽类1000多只,纯收入8万多元。

沙柳、羊柴、柠条等沙生灌木耐旱耐寒,易成活,生长快,在库布其沙漠种植广泛。每隔3~5年,这些灌木就要平茬复壮,否则就会枯死。以达拉特旗为例,去年末全旗森林面积368万亩,其中近300万亩为灌木林。杭锦旗共造林400多万亩,其中灌木林占90%以上,每年可供利用的灌木资源量达50多万吨。平茬的灌木枝条送到当地的人造板厂,1吨能卖200多元。

加工人造板,燃烧发电,生产颗粒饲料、食用菌棒……近些年,灌木的新用途和效益与产业生产贴的更加紧密。

香港《瞭望中国》记者了解,乌审旗早在10年前就建成了利用沙柳发电的生物质热电厂;杭锦旗锡尼镇的源丰生物质热电厂,也已经投产并发电。该电厂建有两台热电联产机组,运转时每年消耗灌木约20万吨,集中供热面积达100多万平方米,年发电量近2亿千瓦时。灌木是清洁燃料。以“公司+农户”的运营模式,每年可带动20多万亩灌木林平茬,电厂给农牧民发放收购款近6000万元。

此外,独特的沙漠旅游与崛起的绿色遥相呼应,更增添了特色和特点。达拉特旗境内的5A级景区响沙湾一座菱形房顶、蓝白相间的钢木结构酒店未使用一块砖瓦。这个有380多间房间的酒店不仅造型独特,充满自然气息,至今已成为网红打卡地。

响沙湾、七星湖、恩格贝、银肯塔拉……除了传统和有特色的著名旅游项目外,新的旅游项目也在形成。达拉特旗展旦召苏木境内的邦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承包了9000亩荒沙,通过改良土质,恢复植被,如今这片已经被改造成林地和饲草地,青贮玉米和苜蓿、燕麦种植面积达5000多亩,饲养从美国、西班牙、法国等地进口的良种赛马170多匹,联合中国马业协会成立了马术学院,面向社会提供专业马术培训,并提供餐饮、住宿等服务。同时又带动景区周围的农牧民也参与进了旅游行列。

鄂尔多斯本来就是美食遍天下之地,有了绿色支撑,更是如虎添翼,各家都有各家的高招。

42岁的牧民孟克达来家过去大部分草场被流沙侵占,虽然养了几十只羊,但生活并不富裕。2003年,他家与周围36户牧民迁到了牧民新村。孟克达来瞅准机会,为旅游景区提供骑骆驼服务,经营越做越大,服务不断丰富,包括民宿、餐饮和沙地车、骑骆驼、快艇等。2018年,他又联合27户牧民成立银河旅游公司,他家仅来自旅游的纯收入就超过20万元。

生态产业化,沙漠资源化,既带动了沙漠增绿、经济发展,又让库布其人认识到了生态的价值,真正体会到真正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鄂尔多斯毛乌素和库布其两大沙漠地区构筑起初具规模的生态产业体系,走出一条治沙、产业、扶贫多轮联动的绿色发展之路,成为内蒙古西部经济向高质量转型的重要增长点。现在来看,我们每前进一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除了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外,与各级政府的科学化布局和精准指挥息息相关。”鄂尔多斯市林草局局长韩玉飞感慨道。

(文中未署名照片均由鄂尔多斯市委宣传部及市林草局提供)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