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在文化的碎片中遇见历史

文化 2021-01-21 16:12:37 汪廷/文 总第434期 放大 缩小

提及当下的汉画艺术研究,刘辉是个不能忽略的角色。从一个失地菜农,到安徽省萧县弘汉轩汉画艺术馆馆长和国内汉画像石研究专家,刘辉个人身份的转变,不能用简单的“跨界”来定义,剔除漫长几十年中的某些偶发因素,这其实是一个不断发现文化碎片和遇见未知历史的过程。

在正史的框架里,结构着恢弘而严密的大化衍流与王朝更替;而在时光沉积的碎片里,则盈溢着丰富的民俗细节和原生文脉情怀。后人乐此不疲的寻找、挖掘这些碎片,不是为了颠覆已被确认的历史体系,而是为了更感性地遇见历史、更真切地触摸过往的余温和枝蔓。

萧县有着两张文化名片,一个是书画之乡,而另一个则属于汉画文化。萧县地处我国汉画像石发现范围最广、数量最大的区域内,其在汉代属于沛郡(国),而沛郡(国)又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为汉文化的发源地。在当地,汉画像石曾被成为“花石头”,千百斯年过去,它们曾经被丢弃于旷野,或被置于门口的台阶,或充当大槐树下抽旱烟者的石凳,乃至被当做垒猪圈矮墙的基石。萧县汉画像石内容丰富,呈现了汉代社会生活和市井民俗的活色生香。从这些形状不一、质地各异的花石头上,人们循着斑驳的线条和图形,能看到当时社会的典章制度、风土人情、宴饮娱乐、婚丧嫁娶、农耕狩猎、纺织百工、凯旋和祭祀的印迹,当然还有更为丰富而芜杂的中古神话和传说的飞天想象,称之为汉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并不为过。其中,在刘辉弘汉轩汉画艺术馆馆藏的精品中, 象“割漆造车图”、“纺织图”、“凯旋图”和“百戏图”等画像,以及一些带文字的汉代石刻,均为当下国内汉画像石收藏和研究的珍品,尤其是“割漆造车图”的发现和考据,填补了我国制漆科技史的研究空白。

这些“花石头”,因为曾被丢弃、被忽略和无视,成为无机的碎片。但也因为重新被发现、被关注、被研究和考证,又焕发出极具真味的文化魅力,成为有机的文脉标本。

身为汉画研究学者的刘辉,就是从喜欢“花石头”开始,在收藏与售卖汉画像石拓片养家糊口过程中,开始了学术研究。在国内,汉画像石的研究,晦涩而冷僻,在喧嚣而浮躁的当下,一个体制外的失地农民,若无情怀,和甘于寂寥的心境,想进入这个研究领域并在学术上有所建树,基本无法想象。好在他拥有着极其丰富的私人收藏,熟悉每一块石头的纹理和质量,在冯其庸先生和汪永言先生的悉心指导下,他历经了科班学者难以体味的艰辛,终成学界一派,赢得诸多学术大家的认可和称赞。其个人“跨界”轨迹,也印证了王安石的诗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与“身怀其璧,不轻易示诸于人”藏家不同,刘辉认为,文化遗存的最大价值和魅力在于共享和分享。在萧县政府的支持下,他设立了公益性质的弘汉轩汉画艺术馆,让更多的人走进这方由“花石头”碎片拼接的历史空间,汲取本土历史文脉的滋养。哲学家雅各布·布洛诺夫斯基在《人类的发展》书中有一句箴言:“理解世界靠的是行动,而不是静观。”基于此,刘辉努力也让孩子们了解这段消逝的历史,并带领他们在自己的藏品上制作拓片,认识、了解、制作、展示、推广,刘辉的汉画像石藏品由是有了新的价值归依。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