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可持续发展角度的农业重要性 大国尊严系列之四十

关注 2021-02-09 16:03:04 杨宝荣/文 (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 总第435期 放大 缩小

提高农业生产力关系到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国计民生。粮食问题世界很多发展中国长期面临的棘手问题。提高农业产出也由此受到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农业的稳定与进步,不仅关系到粮食安全,也关系到初级工业发展、工业积累、财政平衡、外汇储备,甚至关系到社会治理的稳定等等众多方面。因此,从人类发展史看,如果选一个最基础的行业,那无疑应该是农业。历史上,农业取得重大发展的时期,都带动和促进了一个地区人口增长和社会发展进步。工业化进程以来,工业技术进步对社会进步的作用凸显,成就了一些国家的赶超发展经验。这种示范效果使得很多发展中国家对工业化绩效重视超过了对农业发展的重视和投入,而实践效果却并不好。可见,在发展道路上,绕过农业发展来实现现代化对于绝大多数国家而言并不可行。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关系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议题。随着全球人口的快速增加以及气候环境变化的影响,关于全球粮食安全的问题会不断出现在新闻焦点中。联合国2017年世界人口展望数据表明目前世界人口76亿将在2030年增长到86亿,而这并不是世界人口增长的拐点,本世纪末有望超过110亿。2020年7月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儿基会、世界粮食计划署以及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20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指出,当前有近6.9亿人处于饥饿状态,在过去一年中增加了1000万,占世界总人口的8.9%。在疫情持续影响下,全球食物缺乏的人数在2020年新增8300万,达1.32亿人。如果近期趋势持续,世界饥饿人口数量到2030年将超过8.4亿,占全球总人口的9.8%。联合国粮农组织在报告中预测2020年全球粮食产量约为27.42亿吨,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传统粮食生产大国,但非洲、中东地区的粮食产量有限,且他们缺乏足够的资金在全球购买。在全球普遍关注可持续发展议题的背景下,重视农业,解决很多国家存在的粮食安全问题无疑是谈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大前提。

发展中国家希望单依靠技术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不现实。通过现代科技进步提升农业生产力是发展农业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能有效实现这一目标的国家并不多。当世界习惯关注发达国家的经验时,却忽略了自身条件难以践行相关经验的现实。在美国,由于农业技术水平和土地的集中使用,人均粮食产量约1500公斤左右。这也是发展中国家在技术进步方面学习的内容。客观上,技术进步对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美国农业生产是绝大多数国家在农业发展方面没法效仿或学习的,除技术而言,也包括如何实现大面积的土地集中使用、完全市场手段如何实现对大量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等等问题。站在今天中国的农业技术水平看,技术进步对农业生产的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包括大量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产学研结合、现代农业科技普及推广等众多方面。相关研究表明,从农业科技对农业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看,新中国成立的70多年中,农业科技进步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58.3%,农业科技进步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绿色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促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力。相比,中国在农业进步方面所走的路子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是有参考意义的。

中国在提高农业生产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直观表现。农业首先是解决粮食保障问题。对一个国家,一个负责任的政府而言,既要让民众有的吃,还要吃得起。可以说,让中国人人有饭吃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努力奋斗的基本目标。从土地革命耕者有其田,到农业现代化,到中国“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攻坚,中国在所有发展时期的重点任务之一都离不开粮食安全问题。正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中国在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5亩,低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的情况下,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数据显示,1949年中国大陆粮食产量11318万吨,人口近5.42亿,人均粮食208.9公斤,到2020年,全国人口超过14亿,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80公斤左右。在70年人口增长了约2.6倍的基础上人均粮食增长约2.3倍。不仅维护了粮食供应的长期安全,也为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巨大的成就背后还需要克服经常性极端自然条件变化给农业带来的冲击。可见中国在实现发展进程中,农业所发挥的积极作用非常突出。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性选择至关重要。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经验交流中,不难发现,发展中国家在众多的不同的农业发展经验面前很容易陷入选择困惑。一方面,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既有来自市场化、多元化的经济改革理论,也有强调通过改善基础设施重视农产品流通实现发展的理论,也有关于集约化生产和“小农经济”的争论。无论选择选择哪种方式,只要能解决和保障粮食供应,促进和带动农业发展我们都可以认为是有效的。事实上,绝大多数发国家,特别是那些基本粮食供应都得不到保障的国家,并没有在相关的经验学习中取得长足进步。拥有足够的可耕地资源,却不能保证民众的基本粮食需要,其制度的缺陷一定是严重的。另一方面,相比较而言,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实现农业伟大成绩的经验在于“逆向规划”。之所以称为“逆向规划”,是因为重视发展农业的方式并不是按照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自然演讲过程来推进的。中国认同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生产与生产关系发展的历史考察得出的规律,认识到生产力自然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变化的漫长性以及全球产业分工下发展中国家改变农业发展的艰难性。因此,通过制度设计来塑造有助于促进农业快速发展的现代农业生产关系,并结合西方的市场化经验进行了有效的制度探索。在自然科学中,人类可以选择基因干扰或重组来应对诸如新冠肺炎的危害,并能得到广泛认同。在社会生产关系中,选择逆向规划应对发展问题应该得到肯定。

制度因素应该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这是尤其应该突出强调的。现有形势下,发展中国很难同发达国家的农业产业相提并论。从世界范围看,当前很多国家都通过政府规划设定了对希望能确保农业发展的财政投入,但实际成效却并不明显。就从非洲层面的农业发展规划看,粮食问题虽然一直受到非洲国家重视,也在非盟层面的“非洲农业综合发展计划”中提出了各国应该将10%的财政预算用于农业发展。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却很少有国家能达到这一目标。由此,本应成为助推其他产业升级和积累的行业,却只能成为拉后腿的行业。在非洲和中东地区的不少国家,粮食的进口一直是国家发展的制约。“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一方面,作为基础产业,农业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通过市场化手段来较快时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是很难实现的。另一方面,如果政府缺乏对农业领域的足够的重视和投入,则加大了国民经济发展的脆弱性。当一个农业国家经常需要花费大量的珍贵的外汇进口基本粮食需求时,国民经济的脆弱性是显而易见的。而这却是当前很多发展中国家长期不得不面临的发展现状。

在可持续发展议题下,国际社会应该鼓励和支持发展中国家对农业行业的支持和基础性投入。在人类交往空前密切的当前,无论从关注全球粮食安全角度,还是全球公共安全角度出发,农业都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一方面,国际多边金融机构应该加大对发展中国家农业基础设施领域的支持和投入。考虑到产业发展特点,不应使增加的项目融资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负担。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也应该在双边合作中真正体现对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的支持与合作,要相信一个农业产业产出快速增加的合作方对于自身的利益也是增加的。更为关键的是,在对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产业合作中,应该放弃对单一发展经验的偏执,允许发展中国家针对自己的国情在农业及相关的政策进行积极有益的改革尝试。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