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人民币升值,央行亮出“底线”

高端解读 2021-07-07 周浩/文 总第440期 放大 缩小
人民币再度成为焦点。近期,中国央行副行长刘国强在一个周末突然就人民币汇率发声。此后,伴随着多次来自高层的币值仍将保持稳定的表态,汇率问题再度被推上媒体头条。在过去的数年中,人民币汇率多次因为快速升值或者快速贬值,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这一次,有什么不一样?人民币汇率在近期突破6.40关口,并开始迈向6.2-6.3的区间,让很多人感叹7.20也不过是去年5月的事情。但换个角度来说,从7.2到6.2,也表明市场对于币值的各种预期是多么危险和不靠谱。久赌必输,是相关央行官员给出的评论;而事实上,汇率问题几乎牵涉到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各个方面,想做出长期的准确预测,几乎是天方夜谭。

然而,面临市场短期汹涌的升值言论,中国央行不得不给出回应——从一开始的口头回应,到近期的辣招频出。央行给出了明确的稳定汇率的“底线”。

央行给出的第一个实质性回应,来自在5月底宣布上调外币存款的准备金率,从5%上调两个百分点到7%。这项自2004年以来从未使用过的政策工具被突然祭出,其直接作用是收紧市场中的美元流动性,从而提高在岸美元的利率,这也就意味着做空美元的成本在上升。

数天后,一家政策性银行宣布发行20亿美元的在岸美元债,这与提高外币存款准备金率一脉相承,意味着美元流动性将被继续收紧。这样的一些看起来有些“罕见”的政策,背后的深意不言自明,央行也似乎在警告大家,它的手中还有很多工具——如果市场一定要撞上南墙,那么央行肯定会有更强烈的回应。

在固定汇率体系中,“底线”是看得见的。比如说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其曾经多次经历外部冲击,但长期以来稳如磐石的汇率表现,不仅建立了香港金管局的信用值,也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香港的金融稳定和金融中心的位置。

与眼下人民币升值最为接近的一次对联系汇率制度的冲击,发生在去年4月至10月之间,香港金管局在外汇市场中卖出了3800亿港元来维持联系汇率制度。理论上来说,港币对美元的汇率稳定在7.75-7.85的区间之内,当香港出现资本流入时,港币出现升值并趋近于7.75,而一旦无限接近7.75,那么金管局就需要进场干预,以避免联系汇率制度的区间并打破、从而导致汇率制度失效。

导致疫情之后出现资本流入的最重要原因是股票市场上的大规模买盘,这也是去年香港股市录得良好表现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在金管局积极的干预下,联系汇率制度运行良好,香港金融市场也表现得稳健而健康。

眼下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外资对于A股的积极买入,加上中国外贸的良好表现,这带来了对于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压力。外部原因来看,美元的相对弱势表现则推动了包括人民币在内的亚系货币的纷纷升值。

面临市场的压力,中国央行不可能完全把主动权交给市场,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年内,几乎所有亚洲央行都面临着汇率大幅波动的状况,时而升值,时而贬值,但多数央行采取的是积极与市场沟通,甚至采取干预的方式来熨平市场的波动。从结果来看,不给投机者主动权,是保持市场和经济稳定的最重要方式。否则,只会炒热市场本就高涨的预期,最后一旦投机盘退潮,留下的只会是一地鸡毛。

在2020年初疫情影响下很多亚洲货币纷纷贬值时,印尼央行就打了一场漂亮的阻击战。作为曾经在亚洲市场上波动最大的货币之一,当疫情来袭时,印尼盾一度贬值至9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点。很显然,过度的贬值会带来输入型通胀,央行为了防止通胀和遏制资本流出,往往要选择加息,而这对经济会造成巨大的长期伤害。面对来势汹汹的资本巨鳄,印尼央行不仅没有选择加息,反而顺着国际潮流降息,同时通过包括直接干预等各种方式稳定外汇市场,最终伴随着经济企稳,印尼盾也在数月后一扫阴霾,并收复了因为疫情带来的全部失地。

从印尼和香港的经验来看,央行的态度和行动仍然是保证币值稳定的压舱石,除了宣誓将全力保证币值稳定外,主要央行手中可以采取的稳定金融市场的工具还很多,在直接干预之外,可以通过衍生品市场来调节外汇供需,也可以通过加强监管的方式来减少市场的投机交易。当然,最重要的一点仍然是,央行必须要给予市场足够的稳定信号和信心,这也可以减少沟通的障碍和成本。

从宏观角度而言,人民币快速升值和贬值对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冲击会相对较大,单边预期也会导致市场情绪出现过度亢奋或者过度低迷,因此,央行的主要目标仍然是币值稳定。而非短期通过汇率贬值来刺激出口、抑或通过短期升值来遏制输入型通胀。即使从一个较长的时间来看,汇率与人民币国际化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通过升值来推动国际化,忽视金融体系中的各种政策和监管套利,中国在2015之后的人民币市场大动荡中已经吃了不少苦头,相信中国央行也不会将币值与国际化进程挂钩。

因此,关于币值的热烈讨论,表明市场与央行的再度博弈的开始,在平静了一年之后,人民币汇率再度成为焦点话题,其背后反映着各种复杂的情绪,但中国央行已经开始展现“底线”和“态度”。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