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1日,距离“9·11”事件发生已整整20年。与20年前相比,世界已经大不同。
一
1999年,一款名叫 “Counter-Strike”的游戏上线,译名“反恐精英”。游戏中阵营分明,一边是恐怖分子,一边是反恐警察。玩家任选一方,手持美制M4或苏制AK-47等战场流行枪械,在狭小的街巷、尘土飞杨的堡垒仓库或是冰天雪地中与对手开战。
CS是一款现象级的游戏。在那个互联网尚未成为全民应用的上世纪末,几乎走进任意一间网吧,都可以听到呼啸的子弹声、手雷的爆破声和“Follow Me”“Roger that”的呼喊。无数年轻人通过这款游戏,知道了世上还有“恐怖分子”这一群体的存在。
两年后,3架被劫持的客机撞向美国纽约与华盛顿的核心地带。五角大楼一角坍陷,世贸双子塔轰然倒塌。美国东海岸的滚滚浓烟,透过电视画面传到全球。
2001年9月11日,成为改写历史的时刻。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迅速发表演说,称美国受到恐怖分子蓄意攻击,美国、盟国和全世界所有热爱和平的人将并肩战斗。
从此,“反恐”成为世界政治热点,美国踏上长达20年的“反恐”之路。
二
“9·11”头号嫌犯迅速被美国政府锁定为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这个曾在阿富汗与苏联作战的中东前富豪,当年一度是美国的扶植对象。
时移势易,2001年10月,美国宣布对阿富汗境内恐怖组织及塔利班目标发动袭击。两方军事实力悬殊,美军攻势如潮,摧枯拉朽般推翻塔利班政府,后者的武装力量溃败殆尽。但一直要到10年后,奥巴马和希拉里等一众美国高官才在白宫作战室内,收看了本·拉登被击毙的作战过程。
可能受到阿富汗战争顺利推进的鼓舞,2003年,美国以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绕开联合国安理会,联合盟友单方面对伊拉克施以军事打击。在无数“战斧”巡航导弹的爆破声中,美军迅速攻陷巴格达等主要城市,不出一个月便几乎控制伊全境。
此后,美国选择向阿富汗、伊拉克等国增派驻军,试图重新在当地建立政治秩序。以阿富汗为例,《纽约时报》统计,仅奥巴马在任期间就向阿富汗增派数万名士兵,至2010年驻阿美军增至10万人,驻阿外国军队总数达15万人。
在美国全面布局中东战略的“上半场”,恐怕没有人能想到,反恐战争一打就是20年,更没有人会想到反恐战争的终章,竟是“喀布尔时刻”般的仓皇。
三
刚开始的反恐战争得到了世界多数国家的支持。作为人类公敌,恐怖主义采取的无差别攻击、暴力杀伤致恐等方式,都是对现代国家和社会秩序的严峻挑战。任何具备合法性的政府都会打击本国恐怖主义势力,这是国际共识,师出有名。但在美国反恐战争的“下半场”,情况开始不同
2004年,美国出台“大中东民主计划”,称“只有中东成为自由民主之地,才不会沦为恐怖主义温床”。2011年,“9·11”事件10周年之际,奥巴马再次重申,美国将中东战区留给“自由人民及主权政府”,承诺“结束十年战争,迎接和平未来”。
如果说此前美国的反恐逻辑是谁搞恐怖袭击我就打击谁,现在悄然发生了变化——按照美国这套理论,只有中东自由民主了,才可能有和平。甚至按照推理,只要被美国认定为“邪恶”“恐怖”的政权,都可以进行军事打击。于是美国决定,在距离本土万里之外的军事占领国改造政治架构,实施事实上的政治实验;那些不听话的小国,美国更是不惮于动用武力。
当时,对于“改造中东”,美国和盟友们信心满满,从未有过怀疑。在“人权高于主权”“人道主义干预”等旗号下,培植代理人、煽动叛乱、暗杀、提供武器弹药、培训反政府武装……几乎没有什么是禁区。一直到2021年,曾经跟随美国鞍前马后参与战争的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才反思说,在不同的国家推行民主实验,是一种“幼稚的妄想”。
有人问,为什么本来“正义”的反恐战争,最后却成了入侵?为什么反恐战争20年,被美国一批又一批打击的恐怖主义势力依然层出不穷?
答案恐怕不在军事里。的确,美国军事实力至今依然独步全球。但当反恐战争的“正义之师”逐渐被所在国视为“入侵部队”,当“民主自由灯塔”逐渐被入侵国看作“动乱之源”,当强大的军事力量无法对冲给入侵国造成的巨大灾难,力不从心之感就会油然而生,秩序的更迭也就成为必然。
可以看一组数据。
据联合国统计,阿富汗战争迫使270万人逃亡海外,400万人在阿流离失所。近年来阿富汗政府财政预算60%来自国际援助,一些在阿劳动力每月工资只有60美元;
伊拉克战争中,逾20万平民死亡,约250万人沦为难民。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在伊大量投放贫铀弹、集束炸弹、白磷弹,该国境内至今仍有近2500万枚地雷及其他爆炸遗留物未移除;
美国一手策动的叙利亚战争,直接导致38.7万人死亡,670万人无家可归。据世界粮食计划署2020年4月调查,约1/3叙利亚人没有足够的食物,87%的人没有储蓄。
有美国媒体说过,与这种宏大的数字相比,美国民众可能更在意“一个中东母亲在美国获得了自由”“几个孩子在美国帮助下度过了缺水难关”等更加“生动”的故事。但只要稍动下脑子就知道,统计数字背后是一个个曾经鲜活、现在悲惨的生命。
危机的后果早已逐渐显露。
战争催生的大量难民,绝望地挤在皮筏艇上向他国流亡,直至欧洲数国爆发难民危机。能被新闻记录下的,是死在海滩上的儿童、挤在冷冻车中死去的难民、偷渡死于海中的难民、以及最近“喀布尔时刻”中从美军飞机上掉落的阿富汗人......
毕竟,在美西方眼中,被入侵国国民的“人权”,可以存在于抽象的口号中,但不能存在于现实生活里。比如,那些仅仅因为无力逃离交战区域就随时要承担射杀风险的平民,那些出生时就因美军化学武器而致残并将痛苦终生的孩童,那些为躲避美军战火流落他乡却无处落脚的难民,按照人权、自由、民主的价值逻辑,究竟该怎么说通呢?
说不通。但新仇叠加旧恨,每一层仇恨都是鲜血凝成的死结。即便华盛顿广场上再多的老兵游行、示威、抗议中东战争筑基于谎言和欺骗,也没法挽回已不可逆的悲剧后果。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20年反恐战争,大概也逃不过“我猜中了这开头,却没猜到这结尾”的定律。
四
国虽大,忘战必亡,好战必危。
回顾历史,二战以来,几乎每个美国总统任内,都曾发动或介入对外战争。“阻止共产主义蔓延”“维护正义”“制止侵略”“打击恐怖主义”等等,都曾是发动战争的理由。阿富汗战争,是美国唯一一次“自卫战”,毕竟其本土直接遭受了恐怖袭击。这在当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同情。
但当阿富汗变成旷日持久的战场,当美国在“消除基地组织威胁”旗号下,“宁可错杀、不可漏杀”地随意扩大打击范围,当美国自导自演地出兵他国,“干掉”了超过“9·11”事件遇难者何止百倍的平民,“反恐自卫”便成了随开战端、启衅好战,“最初的梦想”带来的合法性逐渐消解。
《外交政策》杂志曾总结美国近年来频繁对外动武的原因,包括“军力优势明显带来动武渴望”“国内制衡机制难以发挥有效作用”“追求地缘政治及其他战略目标”等。其实说得再直白点,穷兵黩武的冲动背后,一直是美国优先、强者通吃的霸权心态,是唯我独尊、宁负天下的单边思维。
以前网上有人说,谁说美国打伊拉克是为了石油?照这个理论,难道打越南是为了香蕉、打朝鲜是为了年糕?
这当然似是而非。跟香蕉年糕比起来,“防范共产主义”的地缘意图绝对站得住脚;跟“洗衣粉”比起来,“美元-石油”的战略价值重要得多。
这正是美国挥霍以万亿计的美元、即便大量人员伤亡也要发动战争的诱因。
反恐战争持续20年,美国整体是否“回本”不得而知,但“部分”美国肯定回本了。近日,有外媒在回顾“9·11”事件20周年时统计,20年来,美国最大军工制造商的股票涨了10倍,逾1万亿美元流入美军工企业及私人承包商口袋。“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这个北洋军阀都明白的账,一些美国官员和资本家一样门清。
当然,也不光是为了挣钱。无论是从西方中心论的世界观和历史经验,还是从古时就有的宗教正确论、异教邪恶论出发,在美国及其西方盟友的眼中,维护强权都是中心点。在这一视角中,那些“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政权必须被推翻,应当执政的必然是亲美、亲西方势力,市场的门户必须打开,资本的进出必须自由。
换言之,必须按我说的做,必须按我的方式生活,否则你们不应该活着。
但灾祸也起自萧墙。在被“解放”的伊拉克,产生了巨大的人道主义与地缘政治灾难;一手操弄的“阿拉伯之春”,间接为“伊斯兰国”等极端恐怖主义提供土壤;战争产生的难民涌入欧洲,又激起民粹主义甚至是新纳粹主义浪潮……
五
在美国作家弗雷德·卡普兰看来,“9·11”事件将美国变成了一个更“脆弱”的国家:“即使美国一度推翻塔利班政权并杀死本·拉登,但恐怖组织近20年来依旧作恶不断,美国的偏执、仇外和军事化也一直持续至今。”
20年间,美国投入天量资源用于反恐战争或“重建他国”,本国日益陷入各种危机。很难说这种系统性的危机是战争带来的,但战争掏空了一部分家底,应该是不争的事实。
冷战结束后,历史终结论曾让美国产生可左右历史发展进程的幻梦。但本就在推行“霸道”的国家却总要以“王道”作为口中冠冕,逐渐走向历史的反动。一些简单朴素的道理,作为“人权教师爷”的美西方却从不当回事:要想被他人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普通人首先需要安全、生存、发展,然后才谈得上其他。
毁灭霸权的从来只有霸权自己。20年后,不知这个曾经的“灯塔国”,是否明白了这个道理。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此话送给美国!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