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2 ='';
if (strpos($title,'——')){
$titlearr = explode('——',$title);
$title = $titlearr[0];
$title2 = $titlearr[1];
}
?>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立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部署。”
“我们只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才能夯实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才能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胜利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国内环境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谋划,引领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明确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任务。2023年1月31日,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围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举行第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阐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意义,从“更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国内大循环动力和可靠性”、“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解决外国‘卡脖子’问题”、“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新发展格局的产业基础”、“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覆盖面”、“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国内外大循环的动力和活力”五个方面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战略部署。
当前,全党正在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这篇重要讲话精神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起来,同学习贯彻总书记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进一步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善于运用这一重要思想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
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抉择
“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其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必须把发展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国是一个超大规模经济体,而超大规模经济体可以也必须内部可循环。”
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着眼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深刻阐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意义,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一个国家的发展格局总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内外部环境、发展条件等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又影响和塑造着国家发展的总体态势。我们党成立100多年来,在领导人民开创伟大事业的过程中,形成了适应不同历史阶段要求的发展格局,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我们党领导人民选择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融入国际大循环,形成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发展格局,对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快速提升经济实力、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面对严重的外部危机冲击,我们把扩大内需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国内循环在我国经济中的作用开始显著上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们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内生产要素条件、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重要能源资源供应安全等问题凸显,特别是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的风险隐患进一步暴露。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和深刻变化的内部发展条件,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4月在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上创造性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此后,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党的二十大,以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全国两会团组讨论、考察调研座谈等多个场合,总书记又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为新征程上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根本遵循。
关于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是新发展阶段要着力推动完成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等等。
关于科学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要加强国内大循环在双循环中的主导作用,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等等。
关于实践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操其要于上”,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也要“分其详于下”,把握工作着力点;要善于运用改革思维和改革办法,统筹考虑短期应对和中长期发展,既要在战略上布好局,也要在关键处落好子;要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也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题中应有之义;等等。
关于防范误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不是被迫之举和权宜之计;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是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环;要形成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不能只注重需求侧管理,不重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这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拓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作出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真抓实干、攻坚克难,“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取得了一些成效,思想共识不断凝聚、工作基础不断夯实、政策制度不断完善,一些地方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呈现新气象”。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全面建成新发展格局还任重道远”,明确要求从“更有针对性地加快补上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弱项,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提升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对国际循环的吸引力、推动力”两个维度来研究和布局,强调“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着力破除制约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不断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
增强国内大循环动力和可靠性
周末节假日游人如织,各地商家生意兴隆,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展现出巨大潜力;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全球第一,5G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今天的中国,供给和需求两端正同时发力,国内大循环动力强劲、韧性十足。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能否实现,主要取决于供给和需求两端是否动力强劲、总体匹配,动态平衡、良性互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从我国经济发展客观实际出发,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创造性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基于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和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作出的战略部署,对于今后一个时期有效发挥大国经济优势、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增强国内大循环动力和可靠性”,明确要求“更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供需两端同时发力、协调配合,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从需求端看,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坚决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尽快形成完整内需体系,着力扩大“三大需求”,即“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需求”、“有合理回报的投资需求”、“有本金和债务约束的金融需求”;建立和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使居民在消费上做到“能、敢、愿”,即“有稳定收入能消费、没有后顾之忧敢消费、消费环境优获得感强愿消费”;完善扩大投资机制,拓展有效投资空间,适度超前部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持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从供给端看,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突破供给约束堵点、卡点、脆弱点,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和安全性,以自主可控、高质量的供给适应满足现有需求,创造引领新的需求。
供给和需求严重失衡错位、循环不畅,是经济金融领域重大风险的根源之一。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统筹好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有助于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领域风险。
解决外国“卡脖子”问题
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一竞争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引领我国科技事业密集发力、加速跨越,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取得历史性成就。2022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首次超过3万亿元,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从2012年的1.91%提高到2.55%。我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并对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作出部署。在这篇重要讲话中,总书记围绕“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解决外国‘卡脖子’问题”作出两方面部署。
一是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使我国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全球领跑者,在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力争尽早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二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联动,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形成良性循环;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一体设计,实现有效贯通;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推动深度融合。
夯实新发展格局的产业基础
2022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历史性突破40万亿元大关。其中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3.5万亿元,连续13年位居世界首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7.7%,宏观经济“压舱石”的作用日益凸显。
新发展格局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经济循环畅通需要各产业有序链接、高效畅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高度,作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不能走脱实向虚的路子, 必须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新时代10年,我国的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产业链更加完整,产业整体实力、质量效益以及创新力、竞争力、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
当前,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相比,我国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还不够高,必须加快实现产业体系升级发展。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察趋势、明方向、定举措,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新发展格局的产业基础”。
——察趋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全球产业体系和产业链供应链呈现多元化布局、区域化合作、绿色化转型、数字化加速的态势,这是经济发展规律和历史大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明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继续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定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顺应产业发展大势,从时空两方面统筹抓好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一方面,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另一方面,深化改革健全区域战略统筹、市场一体化发展等机制,优化生产力布局,推动重点产业在国内外有序转移,支持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促进内外产业深度融合,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覆盖面
“乡村既是巨大的消费市场,又是巨大的要素市场,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畅通工农城乡循环,是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增强我国经济韧性和战略纵深的重要方面”。
“各地区要找准自己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位置和比较优势,把构建新发展格局同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有机衔接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深刻点明了“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覆盖面”的内涵要义和实践要求。
只有实现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国内大循环的空间才能更广阔、成色才能更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通过开展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使全体农民摆脱绝对贫困、同步进入全面小康,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制定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区域重大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区域经济布局不断优化。
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作出重大部署,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覆盖面”,进一步作出部署。
——关于城乡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发挥乡村作为消费市场和要素市场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增强城乡经济联系,畅通城乡经济循环。
——关于区域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防止各地搞自我小循环,打消区域壁垒,真正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等深度融合,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畅通国内大循环。
增强国内外大循环的动力和活力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2022年4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正式印发,这是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更好利用发挥、巩固增强我国市场资源的巨大优势,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的一项重大举措。
全面深化改革同构建新发展格局紧密关联。要继续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改革,开创了以改革开放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新局面。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愈发凸显,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形成,国内大循环更加畅通;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推进,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建设开创新局面,对外签署的自贸协定数量大幅增长,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显著提升。
党的二十大作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战略部署。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增强国内外大循环的动力和活力”,提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具体举措。
——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方面要求:一是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二是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为各类经营主体投资创业营造良好环境,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三是深化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完善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健全现代预算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建强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健全资本市场功能、发挥现代资本市场积极作用。
——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方面要求:一是对标高标准国际贸易和投资通行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增强在国际大循环中的话语权;二是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形成参与国际大循环的增长点;三是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构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四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谈判,推动形成开放、多元、稳定的世界经济秩序,为实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循环创造条件。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就一定能谱写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更加绚丽的华章!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