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2 ='';
if (strpos($title,'——')){
$titlearr = explode('——',$title);
$title = $titlearr[0];
$title2 = $titlearr[1];
}
?>
一段时间以来,部分美西方国家政客和媒体轮番上阵,拿中国经济短期波动数据大做文章,肆意炒作“中国经济衰退论”,片面夸大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挑战,妄图通过虚假叙事和错误言论误导市场预期,达到削弱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信心的目的。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狭隘心态对中国经济展开的新一轮“唱衰行动”,其谬也依旧,其败也必然。中国经济发展的诸多优势、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因为经济的短期波动、外部环境的复杂而发生变化。
中国经济发展的突出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持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实现了经济长期较快增长,当前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处在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迈进的关键时期。从2006年开始,中国已连续17年成为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最高的国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年均贡献率近30%。中国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使其他经济体的产出水平平均提高约0.3个百分点。
中国经济具有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中国拥有14亿多人口和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万美元,已成长为全球少有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2023年,中国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7.15万亿元,按全年平均汇率算相当于6.68万亿美元,不仅是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而且连续11年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应该看到,与小规模市场的经济体相比,超大规模市场的经济体往往会在全球经济运行中发挥着“定盘星”作用,不仅能确保自身经济运行的自立自强,而且能大幅提高对其他经济体的经贸黏合力。同时,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远未结束,2023年城镇化率为66.2%,和发达经济体80%左右的水平相比,还有十几个百分点的提升空间,具有以工业化城镇化拉动内需的较大潜力。
中国经济具有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的200多种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制造业配套能力强,综合成本低,创新能力逐年增强,部分领域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正由“跟跑者”向“并跑者”“领跑者”转变,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制造业比重达30%,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制造大国。此外,中国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加速融合,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深入推进,逐渐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重仓中国”“加码中国”已成为越来越多跨国公司的必选项。
中国经济具有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虽然面临一定的人口老龄化压力,但中国人口基数大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劳动力供给总量仍较为充足,仍然是人口和劳动力庞大的发展中国家。2023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超过8.6亿,占总人口的61.3%,人口和人才红利仍将在较长时间内存在。与此同时,中国的劳动力素质结构已发生重大变化,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1.05年,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数量超过2.5亿。正是凭借全球第一的人才资源数量和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一大批有胆识、敢创新的中国企业家不断涌现,为中国经济注入新动力、创造新优势。
此外,中国具备主动塑造外部环境的能力和水平。中国坚持走独立自主发展道路,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先后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在国际事务中切实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全球影响力和话语权逐年提升,赢得了国际社会的理解和尊重,为动荡变化的时代注入了更多稳定性、确定性和正能量。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倡导合作共赢理念与正确义利观,推动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能,为全球发展开辟了新空间,为国际经济合作打造了新平台,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公共产品之一。
“唱衰”改变不了中国经济的光明前景
诚然,受内外部环境复杂变化影响,中国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但可以确定的是上述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前进中的问题,都能够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创新等办法来逐步加以解决。一些西方媒体夸大中国各领域风险以图唱衰中国经济,改变不了中国经济的光明前景。
第一,中国不具备物价水平长期走低的基础。2024年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环比上涨0.3%,已连续两个月上涨,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生产者价格指数(PPI)环比降幅收窄。从国内看,价格水平阶段性走低更多受短期需求波动、部分行业进入传统生产淡季等因素影响;从国际看,生产价格指数下降主要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影响,国际油价小幅回升带动PPI环比下降。但随着政策效果不断显现,我国经济恢复向好的态势将逐步增强,市场需求将持续扩大,供求关系将逐步改善,CPI、PPI的同比涨幅将逐步回到合理水平,中国不具备物价水平长期走低的基础,更不存在部分西方媒体所编造的“通缩现象”。
第二,中国房地产市场具备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客观条件。从增量上看,中国城镇化进程远未结束,城市化率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每年约有超过1000万农村居民进入城镇,将释放大量新增住房需求。从存量上看,尽管中国人均住房面积已不小,但不少住房功能结构不尽合理,民众改善性住房需求依然普遍存在。增量新增需求和存量改善需求共同为中国房地产市场长期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从数据上来看,春节期间重点城市二手房市场实现了“开门红”,看房量和交易量均较去年有明显回升,显示过去一系列促进房地产市场企稳回升的政策举措正在发挥效果。有理由相信,伴随着市场需求的逐步回暖,调整转型后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必将会进入平稳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的新阶段。
第三,中国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中国政府宏观调控注重政策精准有效可持续,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在确保实现经济增长目标的同时,最大限度避免投资效益下降、产能过剩和资产泡沫等负面效应。因此,中国政府法定负债率(政府债务余额与GDP之比)不仅低于国际通行的60%警戒线,也普遍低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而从债务性质上看,中国政府债务以内债为主,与一些外债高风险违约国家有根本差异。对于目前社会普遍关注的地方政府债务而言,截至2023年底,中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407373亿元,控制在批准限额之内,特别是按照“遏制增量、化解存量”的政策思路,中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已逐步得到缓释,风险总体可防可控。
第四,中国依然是全球资源要素的配置中心。在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的大背景下,2023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仍保持了增长态势,一季度为9.69万亿元,二、三、四季度均在10万亿元以上,12月份更是达到了3.81万亿元,创月度规模的历史新高。2023年中国全年进出口额占全球市场的份额保持在14%的较高水平,已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连续13年稳居全球货物贸易出口第一大国。同时,2023年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达65754.3亿元,同比增长10%,规模创历史新高。2024年到2028年,中国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进出口额有望累计超过32万亿美元、5万亿美元。此外,当前中国吸引外资规模虽有波动,但从规模上来看,占全球比重依旧高达15%,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全球前列;从结构上来看,2023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引资占比近四成,比重创历史新高。以上数据显示,中国依然是全球资源要素的配置中心,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不可替代。
中国经济从来都是在风雨中历练起来、在应对挑战中成长壮大起来的。分析研判中国经济走势,不仅应立足当下的“形”,更应从全局角度把握长远的“势”。随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压茬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扩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正越走越宽广,中国经济活力迸发、底气十足。唱衰中国经济,无论是“中国经济崩溃论”,还是“中国经济见顶论”,注定是闹剧一场。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