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从毛泽东思想到习近平主义(八) ——毛泽东与习近平的“人民情怀”

本刊特稿 2025-04-05 《瞭望中国》杂志社社长秦清润 总第490期 放大 缩小


  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这两个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习近平指出,毛泽东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要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新征程上把他开创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毛泽东与习近平都具有深厚的人民情怀,将人民群众视为历史的主人,这对于今天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所在

  “人民”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字典里的一个神圣范畴和崇高概念。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其实践主体就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的全体中国人民。青年毛泽东受新文化运动启蒙,承近代仁人志士感召,在大本大源中寻求生命价值,在“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中磨炼意志,在改造自我以改造社会中发起新民学会组织,担当社会责任。1919年在湖南省学生联合会会刊《湘江评论》发刊词中,毛泽东号召:“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其中饱含着“人人都是主人翁,个个都是干事者”的豪迈壮志,也透露其坚持人民主体思想的萌芽。

  延安时期,毛泽东带领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形成了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构想,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的著名论断。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特别强调:“我们是人民民主专政,各级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各种政权机关都要加上‘人民’二字。”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理想愿望。毛泽东指出:“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所在,是中国共产党立身的根本所在。

  毛泽东是从人民群众中成长起来的伟大领袖,是扎根于中国大地、来源于人民群众的一位历史巨人,他从人民中获得了无尽的力量,代表了人民的利益,表达了人民的要求。正如周恩来所说的,“决不要把毛泽东看成一个偶然的、天生的、神秘的、无法学习的领袖”,“我们的领袖是从人民当中生长出来的,是跟中国人民血肉相联的,是跟中国的大地、中国的社会密切相关的,是从中国近百年来和‘五四’以来的革命运动、多少年革命历史的经验教训中产生的人民领袖”。

  毛泽东“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毛泽东指出:“我们国家有很多诚心为人民服务、诚心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立志改革的人。我们共产党员都应该是这样的人。”毛泽东心系人民、心系民族,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把全部的爱都倾注给了广大人民群众。在他心中,人民是天,唯此为大;人民是地,唯此为本。在人民解放和捍卫民族独立的斗争中,他的六位亲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包括他的妻子杨开慧烈士和他的长子毛岸英烈士。作为人民领袖,毛泽东严格恪守“一切工作干部都是人民的勤务员”的原则,率先垂范、严于律己,乐于清贫、甘于奉献,是真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人民公仆。

  毛泽东具有深厚的人民情怀,为人民之忧而忧、为人民之乐而乐,他曾为洪水、地震死人和群众生活困难而多次流泪。同时,他也感动于人民群众改天换地的革命斗志。1958年夏,毛泽东读了《人民日报》关于江西省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病的报道后,兴奋不已,“浮想联翩,夜不能寐”“遥望南天,欣然命笔”,写下了《七律二首·送瘟神》,高度颂扬了人民群众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毛泽东到了晚年之际,最容易牵动他思绪情感的,仍是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正因为毛泽东心系人民的赤子情怀,使他赢得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和崇高敬仰。可以说,为了人民翻身解放,为了人民当家作主,为了人民幸福生活,毛泽东战斗了一生,革命了一生,奋斗了一生,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大公无私,什么是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了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邓小平指出:“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毛泽东为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作出了光耀千秋的历史贡献。

  毛泽东早在学生时代就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胆识的青年。他不但好学深思,而且时刻关心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不懈地探索救国救民、改造社会的真理与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中国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消灭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使中国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积累起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毛泽东思想是写在亿万中国人民心中的科学理论。毛泽东留下的最重要的政治遗产就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源自于人民的智慧、人民的探索、人民的创造,它深深扎根在中国这片沃土上。正如毛泽东所说的,“我写的文章就是反映这几十年斗争的过程,是人民革命斗争的产物,不是凭自己的脑子空想出来的。先要有人民的革命斗争,然后反映在我们这些人的脑子里。既然有人民革命斗争,就产生要采取什么政策、策略、理论、战略战术的问题,栽了跟头,遭到失败,受过压迫,这才懂得并能够写出东西来”,“《毛选》,什么是我的?这是血的著作。《毛选》里的这些东西,是群众教给我们的,是付出了流血牺牲的代价的”。

  毛泽东是在同各种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的过程中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毛泽东说:“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与归宿。”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群众工作、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观点,形成了系统的党的群众路线思想,深刻揭示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军民关系的真谛。中国共产党正因为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深深植根于思想中、具体落实到行动上,才筑牢长期执政最可靠的阶级基础和群众根基。

  一切为了群众,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回答了“为了谁”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者,为人民利益而存在,为人民利益而奋斗,除谋求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外没有任何私利。毛泽东用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语言概括提炼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1941年,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中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1945年,他在党的七大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从此以后,中国共产党在自己的党章中就一直鲜明地把为人民服务确定为党的宗旨,并一以贯之地体现在党的全部工作之中。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他还强调,要“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最忠实地代表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的利益”。他要求一切共产党员“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一切依靠群众,这是中国共产党推动工作的根本动力源泉,回答了“依靠谁”的问题。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进行社会变革的主体和决定性力量。中国共产党长期在敌我力量悬殊的艰难环境里进行革命活动,依靠谁的问题变得尤为突出。为了战胜国内外强大的敌人,毛泽东反复强调,只要我们坚定地相信群众,紧紧地依靠群众,始终与群众打成一片,最广泛地发动群众、组织群众,那任何困难都能克服,任何敌人都能战胜。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在总结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历史经验时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是关于人民群众伟大历史作用的经典名言。他还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革命的主体”“是真正的铜墙铁壁”。在解放战争初期,美国反动派用原子弹吓唬世界人民。对此,毛泽东指出,原子弹是纸老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真正强大的力量是人民。毛泽东的这一思想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去夺取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毛泽东深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只要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强调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回答了“我是谁”、“从哪里来”的问题。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毛泽东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到群众中去”的深化和具体化,回答了“怎么办”和“往哪里去”的问题。毛泽东还强调避免脱离群众的问题,他指出,“共产党员在民众运动中,应该是民众的朋友,而不是民众的上司,是诲人不倦的教师,而不是官僚主义的政客”,“我们一定要把领导上的老爷式作风、官僚主义作风、命令主义作风,完全消灭得干干净净”,等等。

  毛泽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奋斗一生,他始终把为广大人民谋利益作为最崇高的使命,始终在忠实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他至亲至爱对人民的崇高精神风范已融入亿万中国人民的心灵和血脉,化作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

  二、激发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是习近平主义的根本所在

  沿着毛泽东思想所指引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斗、百折不挠,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古老的中国在人民的手中换了人间,中国人民扬眉吐气,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毛泽东思想、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主义,实现了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新的飞跃。“一个党员干部只要心里装着群众,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人民群众就惦记他、信任他、支持他”,“离开了人民,我们将一无所有。一事无成;背离了人民的利益,我们这些公仆就会被历史所淘汰。”习近平曾在《之江新语》中这样写到。古人说:“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习近平真挚为民的情怀,秉持了中国共产党的传统,传承了以民为本的精华,凝结了个人成长的经历。

  如何对待人民,对人民的感情,包含感性的体验,但更深层次的则来自理性的认识。习近平指出,“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

  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部发展历程都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之所以能够取得事业的成功,靠的是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习近平深切回顾,“从毛泽东同志关于共产党人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思想,到邓小平同志关于必须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改革和一切事业根本标准的重要思想,到江泽民同志关于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到胡锦涛同志关于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的重要思想,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条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思想主线,这就是: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习近平用“三个不能”表明共产党人的心迹:“我们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中国是文明古国,有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习近平深为传统文化所浸染,特别重视其在当代中国的价值,用“魂”、“根”、“土壤”、“基因”、“血脉”等来形容。习近平在著述讲话中经常引用有关民本的至理名言。诸如,“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善为国者,爱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等等。习近平尤其从官与民的角度强调,心无百姓莫为“官”。古往今来许多有作为的“官”都以关心百姓疾苦为己任。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从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倶欢颜”,到于谦的“但愿苍生倶温饱,不辞辛苦出深林”,等等。习近平2013年11月在山东菏泽考察时念了古代县衙留下来的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习近平感慨指出,对联以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官民关系。封建时代官吏尚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

  真挚情感不是天生的,也不是突发的、偶发的,而是在长期的实践和时间中逐渐凝成的。习近平16岁下乡,在陕北农村待了7年,当过大队书记。大学毕业后从军委领导秘书来到地方,先后担任河北正定县委副书记、书记,厦门市副市长、宁德地委书记、福州市委书记、福建省长,浙江省委书记、上海市委书记,然后进中央任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直到十八大后担任党的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履历中,一是层级全,几乎担任过各个层级的领导职位;二是地域广,从西部到中部到东部,从农村到城市,从落后地方到发达地方。这种丰富的经历,使得他能有机会多层次接触群众、接触各种不同的群众,为涵养出浓郁的为民情怀提供了基础。习近平出身于革命家庭,受到严格的家风熏陶。父亲习仲勋曾多次对习近平说:“不管你当多大的官,不要忘记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真真切切为百姓着想,要联系群众,要平易近人”。习近平在陕北延川县梁家河大队当知青,与老乡们甘苦与共。这段经历对习近平人生影响极大,他后来多次回顾在陕北插队的经历:“我那窑洞逐渐成了那个地方的中心——村中心。每天晚上,老老少少络绎不绝,讲古今中外,讲他们感受到的新鲜事”;“我的成长、进步应该说起始于陕北的七八年间。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插队的经历,让我对贫困群众有天然的感情,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心里更惦念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我当了7年农民,最大体会就是老百姓看干部就看实在不实在,老百姓就怕空洞无物、不干实事”;“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习近平在各个职位上,都注意密切与群众的联系。习近平在正定当县领导时,习惯和大家一起排队吃食堂大锅饭,一起蹲在树下吃饭聊天,总是骑着自行车往乡下跑,深入到老百姓当中拉家常、问寒暖,和群众打成一片。习近平在福建工作生活了17年半,“福建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对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感情”。在宁德,习近平倡导开展“四下基层”,即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全力推动闽东地区摆脱贫困。在福州,习近平大力倡导开展“四个万家”活动,即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到群众中去,与群众交朋友,为群众送温暖、办实事,努力做到廉政、勤政。这些早年的实践和情感,日久而凝成为牢固的品质。

  习近平主义其精髓要义之一就是坚持人民至上、坚守人民立场、体现人民意志、充满人民情怀,始终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紧紧依靠人民,汇聚蕴藏在人民中的无穷智慧和力量,激发全体中国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使中国式现代化拥有最可靠、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源泉。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中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习近平就坚持人民至上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比如,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创造精神,汇集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等等。这些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重大问题,饱含了习近平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和深厚情怀,彰显了大党大国领袖与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的使命担当。

  坚持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习近平强调:“人民群众不仅是浩瀚的力量之海,也是浩瀚的智慧之海。”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不断前进,正是因为依靠了人民。要坚持人民是创造历史根本动力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要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领导艺术的提高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沃土中。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使全体人民都满腔热情地投身到建设祖国的美好未来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中去。

  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习近平指出:“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要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努力为人民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人民是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要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优异的答卷。

  坚持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重要位置。习近平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做大“蛋糕”的同时,进一步分好“蛋糕”,着力解决好就业、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托幼等民生问题,构建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依法引导和规范资本健康发展,逐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保持历史耐心、进行不懈努力,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积小胜为大胜,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当前,中国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中国人民的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汇聚蕴藏在人民中的无穷智慧和力量,才能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这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最可靠、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源泉。

  秦清润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